由教育部牽頭發起、歷時兩年修訂的校園跑道國家強制性標準《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GB 36246-2018,將于11月1日起正式實施。昨日,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教育部相關部門負責人、連同參與標準制定的專家和行業人士,就標準出臺的全過程予以說明。
生產商和原料商必須拿到第三方檢測合格證
如果生產商和原料商互相推諉責任,此次國標規定,雙方都必須拿到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合格證。出現問題后,便于厘清責任。
湖北省體育場館建設協會會長陳凌認為,國家強制標準提出的“形式檢驗”是亮點,2015年12月31日后,進入塑膠跑道市場的企業無需具備體育場地設施資質,這導致了建筑施工方良莠不齊,給學生健康埋下隱患。即將實施的國家強制標準,要求對建筑施工企業和原料生產企業進行形式檢驗,在第三方檢測機構檢驗合格后才能開展相關業務,“相當于給企業上了一道安全閥。”
陳凌認為,雖然國家標準已經出臺,但落實下來還有難度,存在第三方檢測機構數量不足等問題,“比如有企業不進行檢驗,就進入運動場地建設市場,該如何處罰呢?”陳凌呼吁有關部門盡快出臺實施細則。
湖北率先推出國標實施指南
昨天,湖北省教育技術裝備處、湖北省體育場館建設協會等部門聯合發布全國首個實施指南,對質量責任主體認定、造價、施工、檢測、驗收等方面進行系統解讀,讓如何認定校園“毒跑道”有據可依。
參與該指南制定的湖北省體育場館建設協會會長陳凌表示,校園跑道建設專業性強,雖有國標,但對學校來說,對招標對象和追責方式可能不甚明了,該指南就是給予這方面的幫助;對校園跑道生產企業來說,國標是一個系統性的規定,涉及規范生產,施工管理等方面不可能過于細致,該指南在就能填補這方面的空白;對家長和學生來說,當健康因問題跑道受到損害時,找誰追責,如何追責,指南也給出答案。
“今后發現問題跑道,既可找教育主管部門反映;也可向我們行業協會投訴。”陳凌說,行業協會能聯系到具有相關資質第三方監測機構,進行專業鑒定。
新國標修訂過程 2015年-2016年,“問題跑道”事件在全國大范圍爆發。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問題跑道”至少涉及江蘇、廣東、上海、浙江、江西、河南、深圳、成都、北京、沈陽等省市,具體城市高達25個。 2016年6月24日,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各地部署開展塑膠跑道專項整治工作,對校園塑膠跑道進行登記造冊、全面排查,環保、質檢不合格的塑膠跑道立即鏟除,對玩忽職守、索賄受賄等違規違紀問題予以問責和嚴肅查處。 2016年9月1日,教育部網站公布了校園塑膠跑道綜合治理工作推進情況,稱目前全國中小學共有塑膠跑道68792塊,正在建的4799塊,其中停建的2191塊。而已經鏟除的“毒跑道”,有93塊。教育部還表示,目前正與國家標準委對接,推動相關標準修訂。同時也要求各地在國家強制標準出臺之前,可結合當地實際加快塑膠跑道的有關強制標準的研制。 2016年10月,教育部向國家標準委提交了標準的修訂立項申請,并申請立項為強制性標準,同時將標準名稱修改為《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 2016年11月16日,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起草的《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標準建議稿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官網上進行立項公示,并公開征求意見。 2017年1月-4月,教育部調研組在全國12個省市進行適用調研。內容包括意見和建議征求研討,學校場地現場取樣抽查。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網站發布“關于對國家標準《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的通知”。 2018年5月14日,國家強制標準《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GB 36246-2018發布。 2018年11月1日,《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GB 36246-2018正式實施。
新國標修訂背景 我國運動場地合成材料面層的研制始自1978年,由保定合成橡膠廠研制,1979年9月第1次在北京鋪設了北京體育館室內田徑場,面積4500平方米。從1992年起,我國廣東、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省市在中小學開始建造合成面層運動場地。1997年,上海市開始大規模地投資改造中小學的運動場地,1999年北京市也開始大規模地改造中小學運動場。我國目前需用量很大,每年約鋪設300多萬平方米。塑膠跑道的生產廠家由原來的3家,增加到現在的數千家。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教育領域開始重視體育設施水平的提高,每年鋪設各種合成材料面層的運動場地超過250萬平方米,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運動場地合成面層市場。 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國對體育教育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已成為各體育場館和大中小學的基礎硬件之一,在廣大中小學運動場和室內開始大量鋪設。為規范中小學校校內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的質量,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負責起草了GB/T 19851.11-2005 《中小學體育器材和場地 第11部分: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該標準規定了合成材料運動場地鋪設面層的技術要求、質量標準及檢測方法,對物理性能制定了較詳細的要求。標準于 2005年發布實施以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建設和使用。 2015年以來,塑膠跑道成為學生家長和媒體關注的焦點,不少地方學生出現了流鼻血、咳嗽、頭暈、出紅疹等癥狀,甚至有孩子凝血功能出現異常,家長懷疑跟塑膠跑道有關,紛紛要求鏟除塑膠跑道,“毒跑道”事件一時引發輿論熱潮,社會各界反應強烈。 2015年12月,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和廣東省標準化研究院對廣東省佛山、深圳、中山、惠州4個城市20個塑膠場地和跑道進行了有害氣體釋放風險監測抽樣調查,調查發現,聚氨酯塑膠場地存在不合理風險的比例高達25%。究其原因,近些年國內學校體育蓬勃發展,政府、學校投入增加,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的市場需求加大,使得很多不良企業進入市場。經國際田徑聯合會認證和中國田徑協會審定的塑膠跑道生產企業總數不超過幾十家,但實際在做的有數千家,2015年新增近3000家。一些無資質、無技術、無生產管理和質量保障的小型“作坊”居然有高達 5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產品質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為了規范市場,保證產品質量,保護學生身體健康,教育部組織修訂《中小學體育器材和場地 第 11 部分: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希望通過完善標準內容,明確規定合成材料面層中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規范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建設行業的發展秩序,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為我國廣大中小學生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運動環境。